01.png   

 

白南準(1932-2006)

(Nam June Paik,백남준

 

生平簡介(以下以年代介紹):


1932
年生於南韓首爾。
1950年因朝鮮戰爭之故,隨家人移居香港、日本等地。
1956年於東京大學學習音樂、藝術史、哲學。

 

創作

1958慕尼黑國際新音樂研習營,認識John Cage,激發他接觸電子藝術和實驗性的藝術創作。
1959年
發表行動音樂作品〈向約翰凱吉致敬〉,演出時他隨著音樂的節奏起伏不時砸毀樂器,被評論界譏諷為「文化恐怖主義」。

 

 02.png  

福魯克薩斯(Fluxus)

1961加入喬治馬西納斯(Georage Maciunas)發起的福魯克薩斯(Fluxus)活動。

福魯克薩斯(Fluxus)活動——一種精神性的狀態,以表現流動性生命的態度,藝術家常以幽默、顛覆的手法表現對於事件、觀念、音樂行動、行為藝術、錄像、照片、寫作等類型之觀察,並於平面或三度空間呈現。

白南準因而結識了John Cage、Joseph Beuys、Wolf Vostell、Allan Kaprow、George Brecht等藝術家。

他們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如何將聲音、影像、身體行為結合於跨領域概念,同時也呈現藝術的隨機性與偶發性概念,並藉由觀眾參與之時,以輕鬆而幽默的態度顛覆一向被視為嚴肅的創作議題,大膽解開藝術美學上的束縛。

 

 

電視機

1963開始用改良的電視機創作。

同年,白南準在德國烏伯塔爾的帕納斯畫廊舉行「電子音樂電子電視」個展;他嘗試以操作電視為表現手法,透過電視機螢幕的上下擺置,或搭配播音機、麥克風、串連線材的組構方式,讓觀者參與其中的可變性。

(以下為一些白南準的電視機創作作品)

 

03.png

〈隨機存取〉(Random Access,1963)

室內白牆上張貼著無數交錯的錄音磁帶,懸掛的長條形狀代表著不同旋律之聲音片段,觀者自由選取後放置於播放機上,其動作可以隨時中斷、抽取、更換或播放這些隨機性的音樂,進而讓觀眾與陳列物件兩者產生互動作用。

 

04.png  

〈參與電視〉(Participation TV,1963)

由一個麥克風與電視機所組成,當觀者在麥克風前發出任何聲音或聲響,螢幕上便會產生一些由線條組成的圖案變化,此時螢幕畫面放映著電子製造的多重迴音、裊裊煙霧以及雲朵般的圖案,讓人有如置身於飄浮空間或是融化於深水底層之感。

 

05.png  

〈磁鐵電視〉(Magnet TV,1963)

白南準在電視上端放置一座磁鐵,觀者移動磁鐵位置便即刻改變螢幕的影像,這種以趣味手法改變視覺幻化的流動之美,建構了一種隨機性的秩序感。

白南準述:「就像自然一樣,她是美麗,她的美麗不是因為本身的美麗所改變,而是因為她小小的改變……變化本身即是一種美。」

 

 

錄像藝術創作緣起

1964移居紐約,白南準購得SONY攝錄影機,立即拿機器上街拍攝,當晚即將所拍之影像重現於咖啡廳。白南準在70年代致力於讓傳統的電視機跳脫傳統的制式規則,思考觀者與電視影像的相互關係,極力於傳輸影像中挹注一份嶄新的創作觀念。

1967性科技劇場(Opera Sextronique)。關於身體的具體實踐,他與大提琴家夏洛特莫曼(Charlotte Moorman)合作呈現。

(以下為一些白南準的創作作品)

 

 

06.png  

〈為活動雕塑設計的電視胸罩〉(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1967)

作品由夏洛特穿著兩個電視映像的特製罩杯,當她演奏大提琴動作時,所發出的聲音藉由轉換、調變而讓電視螢幕產生圖像變化。

 

07.png  

〈電視大提琴和錄影帶演奏會〉(Concerto for TV Cello and Videotapes,1967)

由不同大小不等的電視機所組成,分別套入不同尺寸的透明壓克力箱而建構象徵大提琴的視覺符號成品〈電視大提琴〉來演奏。

白南準說:「藉著將電視當做胸罩一般來展現……這種人類最親近的所有物……我們將示範科技的人性化用法;並且,刺激觀眾不要興起什麼惡意的想法,而是透過幻想,去找尋新奇、想像與人性的方式,去運用科技。」

 

 

禪思哲學

50、60年代的藝術思潮,體現出兩方面特質:

1. 生活驗證,其焦點集中於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行為、事件,或是對壓抑的消費主義、思考邏輯上的批判關係。

2. 對世界大戰的恐懼。

3.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知覺性的覺,行、住、坐、臥之中都有空之領悟,此東方思維的獨特立論,給予西方創作者另一種養分。

 

08.png  

〈頭部禪機〉(Zen for Head,1962)

當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念著詩句:「畫一道筆直的線條」時,白南準便趴在地上,以頭部沾上墨汁和番茄汁混合的液體,於狹長的紙面上畫下一道粗獷的黑線條。

白南準聲明:「移動劇場之美是一種『先驗的驚奇』,因為大部份的觀眾在為被邀請的情況下,或者在不知情狀態中而疑惑那是什麼活動、甚至也不知道誰是作曲者和表演者。」

 

09.png  
  

〈禪乃為電視〉(Zen for TV,1963)

一具向右旋轉90度站立的電視機,一條白色線條垂直在螢幕中央,將畫面左右分割為二等份,「操作電視」利用電視陰極射線管的操作、干擾,進而產生螢幕影像改變之事實,如螢幕影像被扭曲縮減成平行或垂直的單一線條。

 

10.png  

〈電視佛陀〉(TV Buddha,1963)

一具古老的佛陀雕像前放置一檯電視機,兩者相對位置間架設一台監視器,經由拍攝與直接傳輸的閉路技術,佛像所注視的電視螢幕即為自身畫面。

 

 

機器人

機器人形式的創作,始終在白南準的創作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1.png  

〈機器人K-456〉(Robot K-456,1964)

 

14.png  

〈電視花園〉(TV Garden,1974)

 

15.png  

〈電視魚〉(TV Fish,1975)

 

 

結語

白南準的創作過程:

初期——身體行為、觀念、極簡、東方禪思等理念,建構一套完整的創作模式。

中期——以錄像裝置手法,顛覆組構雕塑型態的媒體串連,具有嘲諷語意。

晚期——以超大型錄像裝置、幽默中顯現其批判精神,並重塑了當代影像藝術的認知。

白南準相信電子媒介與藝術之間的關係,並非一種冰冷的表象,而是維繫人性化的溫度。

錄像藝術之父稱號來由:

「兼具東、西方跨文化之內涵」:來自東方背景,又移居歐美各國家,穿梭於各文化洪流中,以產生獨特性。

「立下跨界合作的創作典範」:接受不同學科和新伎倆,使新的跨界合作概念轉化為藝術媒介,提高藝術創新能量。

「整合資訊化社會的錄像意涵」:白南準的藝術實踐,使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外表,而是賦予一層具有文化意涵的整合體現,凸顯國際化之錄像藝術和跨界、跨領域結合的撞擊火花。

 

 

資料來源:

文字整理於《錄像藝術啟示錄》(陳永賢 著)。

福魯克薩斯運動之藝術家,資料整理於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NewMedia peop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